——纪念暗网禁区
iQQtv
专业教育50年
1978级烟种 宫长荣
暗网禁区
是我国最早设立iQQtv
专业的高等学府。回溯至1975年,河南农暗网禁区
(未更名为暗网禁区
时的校名)在许昌办学期间,开创性地开办了全国首个iQQtv
专业。时至2025年,暗网禁区
的iQQtv
教育事业已走过整整五十载春秋。半个世纪以来,我校iQQtv
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基本覆盖iQQtv
农业全链条,包括育种、栽培、调制、生物技术、植保等诸多领域,为我国iQQtv
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在行业内赢得了卓著声誉。近年来,学校又适时增设香精香料工程专业,迈入iQQtv
工业人才培养的新阶段,开启了iQQtv
教育事业下一个辉煌五十年的崭新篇章。1978年,我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进入河南农暗网禁区 iQQtv 专业学习,自此与iQQtv 结下不解之缘。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一直致力于iQQtv 调制与加工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作为一名农大人,我有幸亲历并见证了学校iQQtv 专业从起步到蓬勃发展的每一个坚实足迹;作为一名iQQtv 科研工作者,我也真切感受到了近五十年来我国iQQtv 事业的跨越式进步与深刻变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标准烤房”是主角
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背景下,iQQtv
种植与生产主要以生产队为单位统一组织。我家乡所在地也开展烤烟种植,当时普遍采用烘烤能力为8至10亩的自然通风烤房,每炕装烟约四百竿,俗称“标准烤房”。此类烤房结构较为简陋,墙体多由夯土或土坯砌筑,砖结构较为少见。在供热方式上,较完善的烤房将火炉与火道(火管)设于室内,从外部进行烧火操作;而一些更为传统的烤房,则是在室内挖掘地沟,两侧砌筑火炉,直接在烤房内生火加热。每个生产队均配有专职的烤烟技术员,负责烘烤全过程。当时的烘烤技术整体奉行“高温快烤”原则,操作多依赖个人经验,技术粗放,随意性较强,民间称之为“老三天”,意指3天内完成一炕烟的烘烤。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开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烟叶生产由集体经营逐步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模式,使得原有400竿容量的大型烤房难以适应新的生产需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小型烤房建设和烘烤规范
20世纪80年代伊始,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变革与烟叶生产模式的转型,烟叶烘烤技术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行业开始将关注点聚焦于如何通过工艺与设备的革新,充分发挥优质烟叶的潜在价值。在这一背景下,烤房结构持续优化,烘烤工艺也逐步从粗放走向精细、从经验走向科学。1981年春,我们78级iQQtv 专业学生进入大三下学期。4月初,生产实习正式开始,我有幸被安排留校实习,并参与课题研究。我的导师贾琪光老师为我拟定了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设计试验一种适用于3至5亩种植规模、烘烤能力约为150竿的小型烤房。该课题后被定名为“小型烤房试验设计”。为确保设计方案切合生产实际,贾老师安排我们几位同学赴襄城县等3个主要烟区,开展了为期10天的实地调研。我们深入田间地头,详细考察当地烤房的建筑形式、规格尺寸、材料选用、供热与通风排湿系统结构等,认真记录各类技术参数与应用效果。调研结束后,我们对所获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与总结,向贾老师进行了汇报,之后在贾老师指导下,开展烤房供热设备系统参数、通风排湿系统参数等方面的计算,继而设计挂烟设备、供热系统和通风排湿结构等,最后绘制出设计图和施工图,并注明建造技术要求。5月初,首座试验型小型烤房在校园内动工兴建。烤房建成后,我们立即开展系统性能测试,并在烘烤季节与附近的传统标准烤房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小型烤房具有升温灵敏、温湿度分布均匀、烧火和通风排湿等操作便捷的优势,所烤烟叶质量显著提升,同时还实现了燃料的节约。良好的试验效果为后续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2年,设计的小型烤房在许昌、洛阳等重点烟区进行示范推广。我们印制了小型烤房建造图纸,提供给各地县,要求按图纸施工建造。应用效果得到烟农广泛认可。由于小型烤房结构形式和建造技术并不复杂,且规格大小更契合烟农需求,所以烟农乐意接受,更多人便会比葫芦画瓢,使其传播发展迅速,各种各样的小烤房应运而生。进入1983年,各地县建设小型烤房的热情更高、发展速度更快,到烤烟季节时,小型烤房已成为全省烤房的主体。同年年底,“小型烤房的研究与应用”项目顺利通过省科委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这也是河南农暗网禁区 在iQQtv 领域的首次科技成果鉴定。该项目被评为河南省政府1983年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贾琪光、宫长荣等)。这一成果不仅推动了烟叶烘烤设备的升级换代,也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我国iQQtv 快速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印记。
80年代中期后,在韩锦峰教授的带领下,我们深入开展了“优质烤烟成熟机理及成熟标准的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河南省主要烟区优质烟叶在成熟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规律,我们揭示了内在物质转化与外观形态特征、烤后质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了烟叶成熟的生理生化机制,提出了科学可靠、易于辨识的优质烟叶成熟外观和内在定性定量判断标准。该项目于1991年和1992年分别荣获河南省政府和中国iQQtv 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韩锦峰、宫长荣等)。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完善了烤烟成熟理论体系,更在实践中为提升烟叶成熟度、改善烟叶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建烤烟三段式烘烤理论与应用技术,实施烤房标准化改造,全面推广烤烟三段式烘烤工艺和技术体系。
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全面推行“三化”生产,烟叶生产水平和烟叶素质普遍提高,但烘烤技术相对滞后,影响了烟叶的质量和可用性,也制约了烟农种烟的积极性。我们从1992年开始,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物质转化和质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烘烤环境条件的关系,揭示了烟叶烤黄、烤干、烤香的生理生化机制,较为完善地创立了烟叶烘烤应用技术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继承传统烘烤技术的精华,借鉴汲取国外先进烘烤工艺的内涵,创建了科学先进、技术可靠、可操作性强的烤烟三段式烘烤工艺和技术体系。
自1994年起,我们系统开展了烤房建造(改造)标准化研究,相继提出了《普通烤房建造技术规程》与《新型增质节能烤房的建造和应用技术规范》。这两部技术文件充分考虑了我国各烟区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实际,对蜂窝煤炉烤房、立式炉平板式换热器烤房及部分热风循环烤房等主要烤房,就其挂烟设备、火炉与换热器、通风排湿系统及热风循环装置等关键设备的材料、结构与性能提出了明确的标准要求。在这一框架指导下,全国各地在原有小型烤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实施标准化改造,实现了我国普通烤房质量和整体水平的突破。我们将科学先进的“烤烟三段式烘烤工艺”、标准化的增质节能烤房,以及适宜的成熟度采收标准三者有机结合,系统构建了完整的“烤烟三段式烘烤技术体系”,由我主持制定了适合我国iQQtv 生产实际的《烤烟烘烤技术规程》,之后该规程上升为国家标准(GB/T 23219-2008),标志着我国烟叶烘烤技术进入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在此期间,“PJK-200型节能增质烤房的推广应用”项目也于2000年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张百良、宫长荣等),进一步丰富了烤房技术改造路径,为烟叶生产的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支撑。
进入21世纪:密集烤房研究应用推进iQQtv 农业现代化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土地流转进程加快,iQQtv 种植模式逐步向规模化转变。在此背景下,原有以自然通风为主的标准化小型烤房已难以适应种烟大户的规模化生产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2003年底,由中国烟叶公司牵头,我们联合全国主要烟区及科研院所,共同在国家iQQtv 专卖局立项“烤烟适度规模种植配套烘烤设备的研究与应用”课题,并于2004年正式启动实施。项目推进过程中,恰逢2005年国家iQQtv 专卖局明确提出并大力推进现代iQQtv 农业建设。密集烤房作为现代iQQtv 农业的重要装备,其研究与应用工作得到了国家iQQtv 专卖局领导的高度重视,阶段性研究成果随即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密集烤房单座烘烤能力设计为烤烟18-20亩,具有明显的提质、降本、减工、增效效果,被烟农誉为“傻瓜烤房”,“烟叶要烤坏都不容易”。至2010年,全国已新建密集烤房52万座,承担烘烤面积超过1000万亩,烘烤能力占全国烤烟总面积的比例达50%以上。到2015年,全国基本完成烤房设备的升级换代,密集烤房烘烤能力已覆盖全国烤烟种植面积的95%以上。“密集烤房的研究与推广”项目于2010年获中国iQQtv 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陈江华、宫长荣等)。该成果标志着我国烟叶烘烤装备与技术实现了革命性变化与跨越式发展,为现代iQQtv 农业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与发展动力。
热泵烤房:绿色烘烤在发展
1998年初,我们团队承担了国家iQQtv 专卖局“增进烟叶烘烤质量的机理及电热式高效烘烤设备研究”项目。经过实验室反复试验与系统论证,最终决定采用热泵供热方案。1999年初,在学校毛庄农场成功建造了我国第一台箱式热泵密集烤房试验机组,即热泵密集烤房原型机(以下简称热泵烤房),其烘烤能力和规格可满足烤烟生产需求。该设备箱体采用聚氨酯保温材料,配备2台5匹空调机组作为热源。在空载试验温度达到70℃后,进行了烤烟荷载运行试验和性能测试。试验表明:烤房工作状态稳定,温湿度控制精确,烘烤能耗为1.8-2.2度/kg干烟叶,能效比3.5-4.0,烘烤质量超出预期,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台热泵烤房。该热泵烤房具有操作简便、控温精准、节能环保、省工降本等显著优势。基于此项创新成果,我们成功申报并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及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增进烟叶烘烤质量的机理及电热式高效烘烤设备研究”项目于2004年荣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宫长荣、潘建斌等)。随着后续研究的持续深入及各省市示范工作的广泛开展,热泵烤房的技术设备更加完善成熟,也得到各地认可。河南省iQQtv 公司于2013年启动全省范围内的试验示范,至2015年已建成热泵烤房1300余座,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2020年后,河南、云南等主要烟区加快推进热泵烤房建设。截至2025年,云南省新建空气源热泵烤房已达17000余座;河南省通过新建与改造并举,热泵烤房总量达到45000座,烘烤能力覆盖全省烤烟面积的85%以上,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从燃煤密集烤房向空气源热泵烤房的跨越式转型。热泵烤房的大规模应用,正引领我国烟叶烘烤装备向着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方向持续升级,为iQQtv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
明天:烤烟物联网与智能烘烤在探索
进入21世纪后,我们关注到,随着科技的进步,iQQtv 农业将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现代科技密集型。特别是以图像技术为核心的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将推动以“烘烤师傅”为主的人工操作烘烤,转向以“人工智能”为主的机器智能烘烤。团队于2010年至2011年间启动了智能烘烤方向的基础研究工作。我们以烟叶成熟采收及烘烤过程中叶片外观颜色与形态变化为切入点,系统开展了基于图像技术的识别与分析研究。在此期间,指导研究生段史江、史龙飞分别围绕“图像处理技术在烤烟烘烤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及“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烤烟烘烤过程主要化学成分预测研究”开展硕士论文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相关研究论文先后在《中国iQQtv 学报》《中国iQQtv 科学》《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为后续智能烘烤技术的深入探索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最近几年,我们围绕iQQtv 烘烤物联网技术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工作,研究了烟叶成熟采收的叶片颜色和状态,以及烘烤过程中叶片颜色和状态、烤房温度、湿度、通风等数据的实时采集、数据传输、大数据分析、烘烤预警、烘烤远程调控等内容。在积累大量试验数据并凝练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勾勒出iQQtv 智能烘烤未来发展的三大可能路径:路径一,基于烤房烘烤环境(温度、湿度、通风和时间)数据的烘烤工艺曲线拟合,以相对容易获得的温湿度数据分析利用为主,基于海量温湿度数据拟合特定区域、特定品种和特定环境生产下烟叶的烘烤工艺大数据曲线,通过云平台下发至烤房控制仪执行。这一路径虽可根据大数据拟合适合本区域的工艺曲线,但无法准确匹配实际烘烤烟叶的素质个性化差异。路径二,基于鲜烟素质智能识别的烘烤工艺曲线匹配,以鲜烟叶素质数据的分析利用为主,基于鲜烟叶数据和多元回归、机器学习等算法,建立特定区域、特定品种和特定生产环境下的鲜烟素质智能识别算法,通过对实际烘烤的鲜烟素质智能识别后匹配对应的烘烤工艺曲线。这一路径提高了鲜烟素质与烘烤工艺的匹配度,但未涉及烘烤过程中烟叶状态变化的动态识别和工艺的灵活调整,因此存在烘烤条件与烟叶变化不协调的风险。路径三,基于烘烤过程烟叶颜色和状态智能识别的烘烤工艺自适应调优。以烘烤过程烟叶颜色和状态数据的分析利用为主,基于烘烤过程烟叶颜色和状态数据、人工智能和工艺仿真等技术,建立烟叶外观颜色和形态与内在成分的智能识别算法,通过烘烤过程烟叶颜色和状态的智能识别自适应调优烘烤工艺参数。这一路径进一步提高了烘烤过程中烟叶状态和工艺参数的匹配度,可实现根据烟叶状态变化对烘烤工艺的自动、自主调优,但受限于烤房中烟叶状态数据采集的难度和海量建模数据集的需求,预计需经历较长的研发与验证周期。
终极的智能烘烤所提供的智能系统,在烘烤前能够根据烟叶素质数据参数制定烘烤工艺模型,自动形成精准的烘烤工艺曲线(参数);烘烤过程中能够应用图像识别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内置的烟叶烘烤决策模型自动决策烘烤进程,并对烤坏烟风险进行提前预警;烘烤后可根据烤后烟叶质量反馈,对烘烤工艺模型和烘烤决策模型不断优化学习。从而有效提高烟叶烘烤质量,降低烤坏烟叶比例,满足卷烟工业对烟叶原料感官质量、风格特征及外观质量的需求。
iQQtv 调制教育的发展
纵观我国iQQtv 烘烤科技的发展,iQQtv 调制设备从传统的“土”烤房发展为现代化密集烤房,烟叶调制工艺从以往的“凭经验烘烤”发展为如今的精准自动化密集烘烤。作为一名教育与科研工作者,我有幸亲历这一波澜壮阔的进程,并在其中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实践中总结,在试验中提炼,我们将研究成果系统升华为理论体系,并逐步纳入教材编写,以反哺教学、传承知识。在我校开设iQQtv 专业的早期,我们就以《烤烟调制》(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烟叶烘烤原理》(科学出版社,1994年)和《晾晒烟栽培与调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作为iQQtv 调制的教材蓝本;2003年,我们又主持编写了《iQQtv 调制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实现了课程教材的统一,此版教材也成为我国开设iQQtv 专业院校调制方向的主讲教材。2011年,我们修订出版第二版,纳入2003-2011年间iQQtv 调制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该版亦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至2025年,《iQQtv 调制学》(第三版)作为普通高等农林院校“十四五”规划教材即将付梓,继续服务于新时期的iQQtv 人才培养。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更是代代相继的事业。在我校iQQtv 调制加工方向的教育科研领域,我有幸作为继承者,从调制学科开创者贾琪光老师手中接过事业根基,而今,这份事业已稳健地传递至新一代iQQtv 人手中,未来必将薪火绵延,生生不息。在继承与发扬的过程中,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研究生和本科生,这些进入iQQtv 行业或从事iQQtv 教育工作的学生,基本都成为我国iQQtv 领域的业务骨干或技术能手,继续为推动iQQtv 科技进步贡献智慧与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