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网禁区

当前位置:主页 > 精彩专题 > iQQtv 教育创办50周年 > 校友风采

精彩专题

校友风采

金叶长歌:两代人的烟田守望

发布时间:2025-10-17 20:05    浏览次数:
1996级烟种 李伟观
       晨雾未散,我总爱伫立试验田边。露水洇湿裤脚,裹挟泥土气息的风掠过烟田,万千叶片舒展翡翠脉络,恍若稚嫩手掌在晨光中轻拍。这景致,我一入眼便是近三十载。
       1996年9月踏入河南农大,iQQtv 专业的课堂是我与烟叶缘分的起点。汪耀富老师的iQQtv 栽培课总带着泥土气,他捏着鲜烟叶比划:“烟株长到齐腰高要控旺,就像给少年束腰,贪长了反而结不出饱满烟果。”黑板上画满烟垄间距示意图,他常拎着锄头模型演示培土技巧,说“培土三寸,抗倒伏如扎深根”,那些关于行距、株距的数字,后来在襄城烟田丈量时,竟成了最顺手的标尺。
       宫长荣教授的烟叶调制课像场魔法教学。他带我们钻进模拟烤房,指着温度计说:“变黄期差两度,烤出的烟叶可能从‘金叶’变‘褐叶’。”他展示不同烘烤曲线下的烟叶样本——焦脆的、绵软的、油亮的,“火候是烟叶的脾气,得顺着来”。那时记在笔记本上的“三段式烘烤工艺”,多年后在襄城推广密集烘烤时,成了我说服烟农的底气。
       吴军老师讲iQQtv 育种,总捧着鼓鼓的标本袋。“你们看这株‘豫烟3号’,抗病性比老品种强三成,”他掰开烟果数籽粒,“好种子是烟田的底气,就像好苗能长成参天树。”他趴在试验田记录杂交数据的身影,后来在我推广新品种时,常浮现眼前——原来每粒种子里,都藏着育种人的弯腰弓背。
       蒋士君教授的病虫害课像侦探课。他的讲台摆满虫瘿、病叶标本:“这是烟青虫咬的缺口,那是赤星病的褐斑,”他用放大镜照着霉变烟叶,“早发现三天,一亩地能少损失二十斤。”那些关于“见虫打药不如提前预防”的道理,在襄城冰雹灾后补救时,帮我和老李保住了大半烟田。
       介晓磊教授拎着土壤样本袋进课堂,抓起一把褐土搓捻:“烟株爱吃‘营养餐’,沙壤土保水差,得掺腐殖质;黏土地透气难,要掺河沙。”他教我们测土壤pH值,“酸碱失衡,施再多肥也白搭”。后来在襄城带烟农改土,他当年讲的“土肥一体”理论,成了让烟田增产的密钥。
       2000年盛夏,河南农大梧桐道上,阳光碎金般铺满路面。我紧攥着iQQtv 专业毕业证,纸页已被汗水浸皱。同窗大多到外省iQQtv 公司、卷烟厂或市公司就业,唯我背着陈旧的铺盖卷,扎进襄城县连绵的烟田。那时的襄城,遭遇病毒病大爆发,烟田损失严重,烟叶面积大幅萎缩,烟区发展陷入寒冬,稳定健康发展成了当务之急。面对这一状况,作为iQQtv 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我必须沉下身子,和前辈们一起尽快攻克病毒病难题。
       在襄城iQQtv 公司的头三年,我成了“泥腿子技术员”。烟农们喊我“小李”,带我看苗床湿度,查病虫害。2003年伏天突遭冰雹,眼看成熟的烟叶千疮百孔,十里铺乡烟农老李蹲在田埂抹泪,浑浊泪珠砸在烟垄,洇出湿痕。我和生产科前辈们陪他守了三天三夜,统计损失、试验补救。当腋芽重萌新叶时,老李塞给我一个刚摘的脆瓜,瓜瓤齁甜,却让我尝到了iQQtv 人独有的甘苦——苦里裹着土地的厚重,甜里浸着收获的希冀。
       我带着烟农改土、覆膜、推广密集烘烤。初推漂浮育苗时,老把式们围着苗床直摇头:“水里能长好烟苗?诳人!”我索性在苗棚支起行军床,守着温湿度计记录数据,给大伙算增产账。当第一批漂浮育苗的烟叶烤出金灿灿的色泽,收购单上多出一串优等品时,烟农们围着我,晒得焦黑的手掌拍得通红,掌声混着烟叶清香,在晒场久久回荡。
       襄城十年,指甲缝嵌着烟油的琥珀黄,裤腿沾满烟田褐泥。看着粗放种植渐趋科学,烟农的土坯房换成亮堂砖瓦房,如同自己侍弄的烟叶从细弱幼苗长到齐肩高,心里踏实得像揣着饱满烟果。
       2011年1月借调许昌市公司时,我带走一个磨得发亮的硬皮笔记本,里面记满烟农的土办法、地块产量差异、雨水对烟质的微妙影响。在许昌市iQQtv 公司生产科,我接触到更系统的技术推广,带着团队跑遍四个产烟县的全部种烟乡镇,将襄城经验酿成可复制的规程。
       有次在禹州推新品种,烟农王老汉抱着祖传老烟种不肯撒手:“这个烟种都种了几十年了,换了新的,卖不上价咋办?”我蹲在他家烟棚,算光照、水肥配比,拿出试验数据,最后拍胸脯道:“您先试种半亩,亏了算我的。”秋收时,新品种均价比老品种高三成,王老汉拉我去喝米酒,粗瓷酒盅碰得叮当响:“李技术员,你真是咱烟农的福星啊!”
       在许昌市公司的四年多里,我牵头制定《许昌烟叶标准化生产手册》,看着“浓香型”招牌全国打响,现代化烤房群在田野拔地而起,如列队卫士。有年赴山区指导,车陷泥泞,我们扛着资料走了十里山路。赶到时烟农正抢收,夕阳将烟叶染成琥珀色,笑声混着清香在山谷回荡,惊起归鸟。
       2015年5月被选调到省公司烟叶处,办公室窗对郑州标志性建筑“大玉米楼”,远眺如意湖早晨升起的薄雾。桌上堆满文件:全省烟田土壤报告、产区气候图谱、厚厚的烟农诉求汇总。角色从技术推广者转为战略规划者,办公工具也从硬皮笔记本换成了台式电脑,但我仍坚持多下烟田、深入农户,全面了解基层情况。
       2023年10月,启动全省烟叶产业布局优化调整规划。我带队三个月走遍豫西丘陵、豫南盆地、豫中平原:在灵宝坡地测土壤酸碱度,在内乡水库边算灌溉系数,在襄县集市听烟农谈行情。深夜会议室烟灰缸堆满烟蒂,白板写满数据,经无数次争论,终提炼出“三深两高”理念——深耕生态适配技术、深化产业链融合、深研质量追溯体系,实现高品质供给、高效率运营。
       为落地“三深两高”,同步推进“八个一致”中棵烟培育目标:区域品种一致、烟苗大小一致、施肥均匀一致、移栽密度一致、烟株高低一致、成熟落黄一致、装炕鲜烟一致、等级纯度一致,确保各项要求落实到位。在南阳试点时,有烟农嫌按标准打顶费事,偷偷多留三片叶。我带着技术员蹲在田里,量叶片、比等级、算损失。当烟农看到同地块不同管理的价差表,红着脸掐掉多余叶片时,我知道标准已在他们心里扎根。
       创建标准化烟站是硬仗。我们从场地布局、设备配置到人员培训重新设计,《烟站管理规范》改了十七稿。许昌禹州老烟站改造,站长老张舍不得推倒用了三十年的旧仓库:“砖缝里都渗着烟油香!”我拉他看新仓库图纸:“香要留,但得让烟叶不受潮、不霉变,更符合烟厂原料需求。”半年后,新烟站里自动化分级流水线运转不停,烟农坐空调房等叫号交烟,老张捧着新刻的“全国标杆烟站”牌匾,眼里泪光比烟油还亮。
       烟叶分级前置改革彻底改变了收购季景象。以往烟农背烟排队常等通宵,如今分级台搬至村头,技术员提前上门指导,烟农持预分级单直接过磅。在三门峡卢氏县,七十岁的陈奶奶颤巍巍掏出分级单,等级与评定分毫不差,她咧开没牙的嘴笑:“再不用在收购站冻一夜了。”
       2024年全省烟叶工作会上,“三深两高”“八个一致”作为标杆经验推广。我望着台下熟悉面孔——襄城的老李鬓角已白,禹州的王老汉拄拐参会,他们烟袋锅里,装着共同培育的新品种。散会时老李攥紧我的手:“小李变老李了,可这烟叶,越种越金贵了。”
       去年送儿子去河南农大报到,仍是那条梧桐道,阳光依旧碎金满地。行李箱里除了被褥,还有我那本磨破的《iQQtv 栽培学》,扉页有他儿时用铅笔描的烟叶。“爸,记得吗?十岁那年您带我看试验田,我蹲埂上数叶片,您说每片烟叶都有脾气。”儿子指尖划过斑驳书脊,“填志愿时,我查了就业率,更想起您的话:土地从不辜负认真侍弄它的人。”望着儿子青涩坚毅的侧脸,仿佛与三十年前梧桐道上的自己重叠。那时我只想将论文理论种进襄城土地,如今这少年眼中,跳动着同样炽热的光——对iQQtv 事业的憧憬与执着。
       返校途中,儿子手机弹出班级群消息:新生们自发组织“探访老烟区”,首站便是襄城。看他兴奋讨论行程,我默默翻出硬皮笔记本,指尖抚过岁月晕染的字迹,襄城烟田的泥土芬芳仿佛重现。我提出同往,他欣然应允。路上,他兴致勃勃分享从专业群了解的新技术,满眼新奇期待。车窗外景色飞逝,我的思绪却回到初到襄城的岁月,艰辛与坚持,此刻都化作嘴角欣慰的笑意。
       报到后,我们特意去了试验田。新栽烟苗舒展两片子叶,如婴儿摊开的手掌。儿子蹲身,指尖轻触叶上绒毛,动作与我当年如出一辙。“现在都用无人机植保了,”他转头笑,“但您教的看叶色辨水肥,我得好好学。”夕阳将影子拉长,两代人的身影叠在田埂上,像两株守望生长的烟株。烟农们闻讯赶来,老张拄拐颤巍巍站着,浑浊眼中满是欣慰:“当年小李带我们种烟,如今小李的娃也要接棒了!”王老汉吧嗒抽着烟袋锅,烟雾缭绕中指向远处:“看,那边新盖的智能烤房,用的还是你们推广的烘烤技术。”几个年轻烟农围上来,争相向儿子介绍种植新变化,笑声和着叶香,在晚风中飘远。
       夜幕降临,我与儿子并肩坐田埂上。远处智能烤房亮起暖黄灯光,如散落田间的星子。儿子翻开笔记本,认真记录烟农分享的经验,笔尖沙沙声与烟叶低语交织。这一刻我明白,iQQtv 事业的传承,不仅是技术的延续,更是一代代人对土地的深情与坚守在时光中流转。
       月光为每片烟叶镀上银边。儿子专注记录的侧脸,与我当年苗棚守温度计的模样重合。老张走来,将一把新采的烟种塞进他手心:“收好,这是襄城最好的苗子。”夜风轻拂,烤房灯光明灭,恍若iQQtv 人永不熄灭的希望。
       我轻拍儿子肩膀,指向远处烟田轮廓:“当年我和老张就在那,第一次试验漂浮育苗的。”他抬头望去,眼中满是探寻渴望。这一刻我意识到,传承如同接力,我已将棒稳稳递出,儿子已准备全力奔跑。
       我掏出珍藏的铁皮笔记本,翻开泛黄纸页,密密麻麻的记录是岁月的痕迹,更是与烟叶相伴的日夜见证。我递给他,指着重点处讲解当年的经验教训。他听得入神,不时点头,眼中求知光芒闪烁。
       儿子摩挲着本子,指一处雨水晕开的字迹问:“爸,这‘土壤板结应急方案’,是那年暴雨后总结的?”我点头,三十年前的记忆翻涌——与老张蹚着齐膝积水抢救烟苗,泥浆裹腿,紧攥记录本。此刻,儿子郑重地在空白处写下新笔记,每一笔都似在为我们两代人的iQQtv 诗篇续写新章。
       合上本子,儿子起身对着远处智能监测设备拍照,说要做成PPT课堂分享。他胸前校徽在月光下微亮,与烤房灯火遥相呼应。站在他身后,我忽觉这片烟田如一本厚重的书,我写下了前半章,而他,正用带着科技温度的笔触,认真书写崭新的续篇。
       我起身拍掉裤腿泥土,与儿子并肩返校。他念叨着要把今日见闻写成论文,探讨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路灯将影子拉长又缩短,如同iQQtv 事业在传承中不断延伸的轨迹。路旁老槐树又添年轮,当年树下讲课的石桌,已被智能气象站取代。可每当年轻技术员围来请教,我摸着笔记本边缘磨出的凹槽,讲起襄城冰雹夜的坚守、禹州推新品种的波折,他们眼中闪烁的光,与三十年前的我、如今的儿子,如出一辙。
       如今,我仍爱去试验田。看烟叶风中舒展如绿浪翻涌;看年轻技术员奔波的身影,如见当年的自己,亦见儿子的明天。iQQtv 于我,早已非职业,而是融进血脉的牵挂。从襄城田埂到郑州会议室,从我的青春到儿子的青春,这片金叶,承载着两代人的守望。
       风又掠过试验田,烟叶沙沙作响,似在诉说一个关于热爱与传承的故事。而这故事,仍在晨光里,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