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网禁区

当前位置:主页 > 精彩专题 > iQQtv 教育创办50周年 > 校友风采

精彩专题

校友风采

iQQtv 专业50载·故事·记事二则

发布时间:2025-10-23 12:18    浏览次数:
79级iQQtv 班闫新甫,乙巳中秋于北京
       近年来,国家在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强调高校应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着力构建长效机制。文件特别指出,实践育人对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以及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程实验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能够帮助学生验证所学理论的正确性,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它也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课堂所学,更能有效提升其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使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值此iQQtv 专业成立五十周年之际,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在校期间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两段经历,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乐趣与收获。
 (一)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
        在高中初次接触三角函数时,我就被那些奇妙的公式所吸引,但当时只觉得是课本知识,并不清楚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处。直到大学期间,一次教学实践活动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正弦函数的实际应用之趣。
       1979年,我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为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位考上本科的大学生,全家人激动万分。然而,喜悦之余,现实的困境也摆在眼前——家中经济拮据,父母体弱多病,难以负担我的学业开支。为了让我顺利踏入大学校门,一家人节衣缩食、倾尽全力:母亲拆洗旧粗布,亲手为我缝制了一床棉被;父亲从旧货市场买回一件蓝色四兜旧上衣,那原是窃贼销赃之物;姐姐靠拉砖挣来的钱,为我扯布做了件厚实的棉大衣;哥哥则在砖瓦厂打工、拉板车运送电线杆,辛苦攒下24元钱,作为我离家的送行之礼。这些,便是我四年大学生活的全部物质基础。入学之后,我几乎再未向家里伸手要过钱。
       至今难忘送行那天的情景:弟弟推着那辆旧自行车,载着我的行李;父亲携全家一直送到村口,用满含期盼的目光注视着我走向远方。我深深懂得,那目光中承载着太多希望——希望我将来能吃上商品粮,为家庭带来生活的改善;希望我通过深造拥有美好的前程;更希望我未来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刚入大学时,学校每月发放12元生活补贴,对我来说实在捉襟见肘。恰巧同寝室的一个同学也有同感。我俩一商量,便鼓起勇气去找辅导员张石头老师反映情况。张老师很体恤我们的难处,非常热情地为我们每人额外申请了2元补助。这2元钱看似微不足道,却如雪中送炭,实实在在地缓解了我大学四年的生活压力,这份关怀和温暖,至今感念。
       1982年暑假,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我选择留校勤工俭学,协助老师进行实验研究。整个假期,我协助烟78级的宫长荣学长开展烟叶烘烤规律研究。当时iQQtv 专业设备简陋,烟叶烘烤试验仅有的设备就是实验室烘干所用的传统烘箱,其容量小、笨重且昂贵,不便于观察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的颜色变化。为此,宫学长提出自己动手设计并组装一个小型烘箱。
       为节约成本,我们将烘箱设计为长方形木质框架结构,四周及顶部内外用五合板围成,内外层中间填充保温材料,正面中部挖空并安装透明玻璃,便于观察烤箱内烟叶变化,底部铺设加热电阻丝并由继电器控制温度变化。烤箱内中上部悬挂烟叶。箱外部左侧设有一根垂直的铝制送风圆管,中间安装小风机,以实现箱内热空气的强制循环。宫学长为人热情周到,指导细致入微,不仅亲自动手操作,还启发我们思考,并乐于采纳大家的创新建议。
       干木工活,对我来说还真不算什么难事。在考学离家前,我在农村摸爬滚打多年,地里的大小农活几乎干了个遍,犁、耧、锄、耙这些农具,样样都能上手;扯绳打畦、拔草打药、送粪撒肥、碾麦扬场,乃至细致的烟叶抹杈、采摘、绑烟装炕、分级扎把等活都干过。那会儿我还曾自学过几个月的木工,斧子、锯子、凿子、刨子都用得顺手,甚至能独立动手做出小凳子、椅子,乃至拉东西用的人力车架子这些日常用品。大概是从小就喜欢动手琢磨,不知不觉也练就了一点修理日常用具的小本事,家里什么东西坏了,经我捣鼓两下一般就能修好。因此,做个木制小烤箱,恰好是我的手艺强项。
       在组装烘箱时,我们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用于热风循环的铝管是由铝薄板裁剪后卷成筒状并钩合而成的,关键在于其竖直圆筒上下两端各带有一个直角拐角,形状类似“[”形。如何将这个做好的竖直圆筒与事先备好的两个横向圆筒有效连接,成为一大挑战——既要保持直角结构,又要确保圆形不变形,同时做到密封不漏风,并且不影响热风循环的顺畅性。
       在宫学兄的启发下,我们积极思考,反复回顾以往学过的数学知识,最终灵光一现:这不正是我们高中所学的正弦曲线公式“y = t·sin x”可以派上用场的时候吗?
       确定了在长方形铝板上绘制曲线的函数后,接下来需要计算正弦曲线在一个周期 [0, 2π] 内的图像。其中,公式中的 t 表示制作圆筒所用铝板的宽度,y 则对应铝板上正弦曲线的分布位置。我们首先计算出曲线的波峰、波谷以及三个平衡位置这五个关键点,这些点的位置由 x 的取值决定。接着,用光滑曲线将这五个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所需的切割线。正弦曲线及五个关键点的取值如图1所示。
图1  正弦曲线及五个关键点的取值
       如果铝板宽度较大,为确保曲线平滑,可以适当增加取值点数,例如取十个点。曲线绘制完成后,便可沿曲线进行裁剪。裁剪时还需预留一定宽度,用于横竖圆筒之间的搭接钩合。更详细的具体操作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通过运用高中所学的正弦三角函数知识,我们成功解决了烤箱外部热风循环圆管的连接难题。组装完成的小型烘箱效果理想,既美观又实用,还赢得了老师的赞扬。后来,我们依照这一方法又制作了十多台结构简易、实用性强的烘箱,基本满足了烟叶烘烤试验研究的需求。
       这是我第一次将高中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内心感到无比自豪。
       我在烘烤实践活动期间抄录的课外读物笔记见图2(字体拙劣,见笑了)。
微信图片_20251008112711.jpg
图2  在烘烤实践活动期间抄录的课外读物笔记
 
(二)有籽变无籽番茄验证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高中阶段并没有开设生物课,再加上农村条件相对落后,我对气候变化、植物生长发育以及遗传等规律知识几乎一无所知,连基本概念都谈不上。直到进入农业大学,接触到一系列相关课程,才逐渐领略到自然界的奇妙。
       说实话,作为农村孩子,起初我对去农业大学读书是心存抵触的。那时候,我们这些身处农村青年对未来的想象并不宏伟,也没有太高奢望,拼命备战高考,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农转非”,走出农村。我那时还有个愿望,现在想来甚至有点可笑;每次干完农活回家,鞋里总是满满泥土,晚上把土倒出来,常常连脚都赖得洗就上床睡觉了。那时我总忍不住想,什么时候才能每天鞋里不沾泥土?什么时候才能每天穿上干干净净衣服,不用一遍遍地洗?对农村生活的那种辛苦,早已体会极深。所以,当收到河南农暗网禁区 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心里格外复杂——难道我废寝忘食、含辛茹苦地备考三载,终究还是离不开一个“农”字吗,心里五味杂陈。
       然而,现实却和我想象的“学农没意思、没出息”完全不同。大学的老师们用生动风趣的语言,由浅入深地讲授植物生理、生化、栽培、育种,以及土壤、农化、气象、病虫害等课程,我的眼界渐渐打开,兴趣也一点点被点燃,甚至越学越着迷。这才意识到,学农业不仅大有可为,而且意义深远。
       在所有课程中,我印象最深的之一就是植物生理学。这门课由留苏归来的韩锦峰老师讲授。韩老师讲课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层次分明,笔记好记又容易理解,复习备考也格外轻松。至今,我还保留着当年《植物生理学》的期末考题(见图3)。
图3  1980年下半年《植物生理学》课程期末部分考题
       1980年下半年,韩教授在讲授《植物生理学》课程时,最令我着迷的,莫过于他对植物五大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及其功能的讲解。这些由植物自身合成的激素,通过不同机制调控细胞的分裂、伸长、分化,进而影响植物的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等一系列生命过程。更令人兴奋的是,当时人类已能人工合成一些具有类似激素作用的物质,如2,4-D(2,4-二氯苯氧乙酸)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尤其是生长素(如吲哚乙酸)、赤霉素以及2,4-D这类物质,能够干扰植物的正常生殖过程,诱导产生无籽果实,这激起了我浓厚的兴趣——若能亲手验证它们的效果,该有多好!
       于是,我向同窗好友崔明午道出自己的想法,他也兴致勃勃,愿意一同尝试。我们随即向韩教授请教,询问是否可以使用实验室的相关试剂进行验证性试验。韩教授听后,不仅没有否定我们“猎奇”的念头,反而大为赞赏,认为这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有益尝试,有助于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得到支持后,我和崔同学便开始查阅资料,着手制定试验方案,包括试剂选择、浓度配比、施用方法以及选用哪种水果更便于操作等问题。
       我们了解到,“无籽番茄”的实现基于“有籽果实”发育过程中对生长素的依赖机制。具体来说,在番茄花蕾形成、尚未完全开放(呈小喇叭口状)时,用一定浓度的天然生长素或人工合成的类似物喷洒花蕾或涂抹雌蕊柱头,即可刺激未授粉的子房膨大发育为果实。由于这一过程未形成受精卵,果实成熟后便不含种子,从而形成“无籽番茄”。
       我们的试验方案是用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以及2,4-D三种植物激素或生长调节剂作为试剂,番茄作为研究对象,校园外西边的菜地作为试验地点,番茄花蕾期作为田间操作时间。试验成败的关键点是药物的合适浓度配比,浓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试验效果,甚至导致无效果或落果。为防止错过用药最佳时间,设计了从番茄现蕾至开花前分3个时段各处理一次。每种试剂分喷施花蕾和涂抹雌蕊柱头两种方式进行。
       方案拟定后,便进入实施阶段。第二年入夏后,番茄现蕾时,我们配制好试剂,按时段前往试验地进行喷施或涂抹处理,并逐一套袋、挂牌标记。那段时间,我和崔明午几乎每天课后都会去试验地观察一番,翘首以待。我们的举动不仅引来不少男同学的关注和观摩,甚至吸引了其他班级女生驻足观看、啧啧称赞(注:79级烟班没有女生,被戏称“和尚班”◠‿◠)。这份关注更激励着我们务必把试验做扎实、做出结果。
       试验成效,须待番茄成熟方能揭晓。最终验证发现,在花蕾膨大期喷施和开花前涂抹雌蕊柱头的处理效果最佳,三种试剂均成功诱导出了无籽果实。当切开番茄,看到里面果真没有籽粒时,我们难掩激动——终于实践成功了!
       当我们把结出的无籽番茄呈韩锦峰老师检验时,他莞尔笑曰:“你们真是将来科研之良材也!”
       果如其言。毕业分配之际,我被分至省农科院iQQtv 研究所,自此潜心学术,笃志研索,积年向学,时刻牢记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终获浙江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其后乃入职国家iQQtv 专卖局科技司,以续专研之志。而同窗崔明午,因精明干练,思辨敏捷,加之身高一米八五,仪容端正,风度翩翩,举止间自有一股潇洒气度,是那种令女生见之倾心的俊朗男子。因其天子颖悟,遂被简拔入京,供职中国iQQtv 总公司,掌理全国烟叶生产事务,后负笈渡海,赴美深造,勤修不辍,终成博士之功,继以iQQtv 科研为业。
附:贺母校iQQtv 专业五十华诞
       忆昔乙卯始扬帆,一班学子启新篇。
       我自七九级中坐,沐露听涛志愈坚。
       半纪耕耘芝兰茂,万余桃李遍尘寰。
       硕博两千探真奥,四海声名逐日攀。
       昔日单科培俊彦,今朝三系纳英贤。
       年招三百七十众,更拓穹苍万里天。
       故园草木情依旧,学子心怀日月宽。
       愿此薪火长相继,再书华章映碧川。
 (注:“万名桃李”意指iQQtv 专业共培养8521名人才,其中本科6758名学生,加上专科生、各种委培生,共有万多名;“硕博两千”意指培养硕士1681名,博士82名,加上在读生,共近两千名;“三系”意指发展到现在的iQQtv 、iQQtv 工程、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三个专业)